
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,是党中央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阵地、壮大主流思想的重大战略部署。作为新闻出版行业,一定要把握好这一融合发展的趋势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强化互联网思维,拓展发展领域,加快发展步伐。习总书记讲话强调,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出版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,坚持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优势互补,一体发展,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,内容建设为根本,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、渠道、平台、经营、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,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、手段先进、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。习总书记的关于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,明确了媒体发展的方向、原则和任务,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。

为什么要融合?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,传统出版的转型和新兴出版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。作为出版人,我们也感觉到融合的迫切性和强烈的愿望。融合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,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,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。 1. 互联网飞速发展 近年来,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对出版业带来全方位、深层次、颠覆性的冲击,如果不主动适应、主动调整,积极寻求发展机遇,传统出版将被信息时代淘汰。 2. 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 有了网络,读者的阅读习惯、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。新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、获取知识、获取能力的方式,导致传统出版失去了体制的优势、内容的优势、渠道的优势、队伍的优势。作为传统出版,一定要认清形势,不能简单地认为,新技术仅仅是让人们把书刊等纸质读物扔到一边,变读纸质图书为读电子屏了。 在个性化、精准化的阅读需求面前,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,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整体收入为2540亿元,发展态势良好,但在技术研发应用、升级维护方面还很滞后,盈利模式尚处于摸索之中。要重视构建“全媒体型”人才体系,借鉴新兴媒体的多样化展示、多介质推送,实现数字图书从可读到可视、从静态到动态的升级,以新技术、新应用推动行业发展。 怎么样融合? 1.内容的融合 传统出版的优势在内容,内容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,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真正发挥出版的作用,记录历史,传承文明,宣传真理,普及科学,弘扬正能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、精神动力、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撑。对出版来说,无论怎样融合都必须紧紧抓住内容不放,内容始终都是出版的灵魂。 融合首先是内容的融合。内容和新兴媒体融合即内容与技术的融合,内容为本,技术为用,内容为体,技术为翼,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。 融合发展还要立足于传统出版,用新技术推动发展、拓展发展的新领域。 其次是空间的融合。传统出版的发展必须延伸发展的空间,向网络的方向发展。因为人们都去“上网”了,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,出版也要随着变化,这样融合发展的空间应该更大更广。当然,上网了,不是内容不需要编辑,图书不需要印刷,不需要发行,而是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。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内容的质量,用适应网络传播的方式编辑图书,按需印刷,精准定位,细化读者。这就是在内容、渠道、经营方式上的深度融合,使传统出版在新兴领域有更好的发展。发展的根本是,立足传统出版,发挥内容优势,营运先进技术,走向网络空间。传统出版仍然是根本,不能因为发展新兴出版就轻视它、忽略它,也不能就简单地用新兴出版代替融合发展。

2. 编辑理念的融合 首先是编辑思想观念的转变。作为编辑,要在融合发展中准确定位,做好转换角色的心理准备,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。作为传统出版的编辑,在融合发展中既要保持严谨的工作能力,务实的工作作风,又要有创新、提高和改进。要有互联网的思维,而不是传统编书、印书、发书的思维,更不是要书号、分书号、卖书号的思维,而是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条件下,对出版业的市场、读者、销售、产品、生产等重新审视、定义的全新思维。只有打破之前的思维定势,打破习惯,才能按照新的理念来策划、出版、经营我们的产品。 其次是经营方式的改变。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,作为出版行业,失去了读者,便无从发展。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,只要保持住读者群体,一切皆有可能,要从面对读者向抓住读者的转变。内容为本,从内容的提供变为内容的服务,关注用户体验,注重交流,满足读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。产品为体,建立资源库,从而开发新产品,充分应用大数据的技术,以支持和满足读者需求。推动融合发展,必须分析和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需要,做好个性化的服务。 另外,在图书营销方面,通过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平台,读者可以参与、分享、互动,出版社可以完成低成本、高精度的营销方式。变革和融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生产经营模式,要建立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、一个创意多次开发、一次开发多种产品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、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,激发出版融合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。 融合后的好处? 1.宣传、传承的范围更广,空间更大 将传统出版的策划、编辑稿件的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,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、思想传播和文化传承作用。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、数据化生产、用户参与生产转变,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。 传统出版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,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渠道,肩负着用正确的思想、正确的舆论、先进的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,维护文化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的使命。出版业肩负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要职责,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,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,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,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。如果不能适应市场,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,就会失去读者,更谈何传承文化、传播知识、弘扬正能量。所以,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必须融合。 2.内容的充分利用 在传统出版下,做一个选题往往就是做一本书或是一系列图书,做好的表现形式不外乎就是在装订形式上有一些变化,但内容完全一致,用很高的成本印刷出来,卖得好就赚到钱,否则就是存货。但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,就不一样了。虽然内容不变,但可以多次开发、多次利用,增值空间无限。 传统出版的基本流程是编、印、发,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时候许多人还在说编、印、发的数字化。事实上,数字出版时代的生产模式应该在编、印、发的基础上转型到“采、集、编、传”。采,是指基于大数据库的多维度阅读需求、有效阅读资源、用户行为状态的采集;集,是资源的规模化集成,通过对资源的碎片化、结构化处理、知识挖掘等,构建知识点、知识链、知识丛、知识树和知识体;编,是指在开放存取的模式下通过协同编辑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定向、定点的萃取和立体化编辑;传,是指在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撑下,基于全媒体、全介质、全通道、全设备、全装置的内容信息的传播。 3.对读者有更强的服务意识 强化用户理念和体验至上的服务意识,既做到按需提供服务、精准推送产品,又做到在互动中服务、在服务中引导,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、关注度和满意度。 服务大众,兼顾小众,实现按需出版。根据长尾理论,那些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总量,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,甚至更大。定向推送、个性定制、满足小众是新兴媒体的一大强项。 综上所述,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的融合是时代所趋、发展所致,是出版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唯一路径。作为出版人,我们应该紧抓当前机遇,充分利用传统出版积淀的优势,与新兴技术融合,走多元化的出版之路!
|